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川味麵食



川味麵食當然也脫離不了麻(花椒)、辣(辣椒)、酸(醋)等調味。客倌一旦走進川味麵館裡,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論是吃麵還是品味小菜,「辣」是一定少不了的。但伴隨著花椒、醋、辣椒等調味料,麵點下肚後,可是會有一股「辣在嘴裡、爽在心裡」的舒暢感覺,但絕不會有腸胃翻滾的「好討厭感覺」,除非你把川味麵點當作在吃麻辣鍋看待。

已經五十多年歷史「老鄧擔擔麵」老闆何錫坤指出,在川味麵食裡,調味料的功能在於提味,所以不需要過於強調「麻」、「辣」,一定要能讓客人「食能下肚」,「如果做到又辣、又麻,客人的舌根因而變硬了,反而會食不知味、無法入口的反效果,有違推廣四川麵食的目的。」




酸辣麵
川味酸辣麵是不勾芡的,也看不到豆腐、木耳、蛋花、鴨血等食材,香醇濃厚的牛肉湯是美味關鍵。何老闆說,先以牛大骨熬製二十幾個小時後形成高湯,再將洋蔥、八角、大蒜、辣椒醬、牛油等材料一起拌炒,最後加入牛腱子肉、滷包、牛大骨高湯一起燉煮,就是一碗美味香醇的牛肉湯,更成就了滋味滿分的川味酸辣麵。

【材料】
細麵 1份
花椒 1小匙
辣椒油 1/3匙
醋 6小匙
牛肉湯 1碗
青蔥碎 適量


【作法】
1 起鍋將細麵煮熟備用。
2 花椒、辣椒油、醋依續放入碗裡後,加入作法1的麵,再加入牛肉湯、青蔥碎即可。





紅油抄手
抄手與餛飩、扁食都一樣的,只是因地而有不同名稱與吃法,抄手的材料不外乎豬絞肉、香油、白胡椒粉、鹽,較大的差別就是瘦肉與油的比例。花椒、辣椒油、醋、醬油是紅油抄手的基本配備,如果不吃辣,但又想品嚐吃抄手餡肉飽滿、入口滑嫩滋味的人,可以將辣椒油改成香油即可,即是所謂的「白油抄手」。

【材料】
抄手 適量
花椒 1小匙
辣椒油 1/3匙
醋 1小匙
醬油 1/3匙
青蔥碎 適量

【作法】
1 起鍋,將抄手煮熟備用。
2 將花椒、辣椒油、醋、醬油依續放入碗裡,再加入作法1的抄手、青蔥碎即可。



酸辣酢醬麵
酢醬麵是中式麵點的熟面孔,到了川味麵點一樣少不它的蹤影。不過當原本一碗平凡的酢醬麵添加花椒、辣椒油、醋等醬料來提味,會讓原本油膩的酢醬麵更加爽口,擄獲了不少女性客人的芳心。





素椒酢醬麵
麻醬麵在川味麵點中算是「素食」的,當麻醬麵與酢醬麵兩種乾拌麵結合在一起就成了「素椒酢醬麵」。這一碗麵同時可以吃到芝麻醬的香濃,也可以品味到細絞肉、甜麵醬的酢醬香。何老闆說,這是熟客才懂得點的麵食唷!





牛肉麵
牛肉麵的精華無非是經過二十多小時熬製的牛大骨高湯,湯頭濃而不濁、略帶微辣口感,可產生刺激食慾的效果。最具看頭更是四大塊約0.5公分至1公分厚、5至6公分長的牛腱子肉,絕對有物超所值的滿足感。





乾拌牛肉麵
想吃牛肉麵但又不想有湯湯水水的感覺,乾拌牛肉麵是最佳選擇。QQ的細麵拌上少許的牛肉高湯,麵裡加入些微的花椒粉,提升了乾拌麵的香氣;與牛肉麵一樣,滷到Q中帶嫩、十分厚實的牛腱子肉很好入口。

Read More...

四川擔擔麵


擔擔麵是四川傳統平民小吃,早期小販挑著扁擔沿街叫賣的乾拌麵,被統稱為「擔擔麵」。擔擔麵亦可稱為「麻醬麵」,因為主要的拌麵材料就是芝麻醬。芝麻醬、花椒、辣油、醋等調味料是擔擔麵的重要主角,花生粉則是最佳配角,有了這些調味料,讓一碗看似平凡的擔擔麵充滿多元的變化。



擔擔麵
芝麻醬、花椒、辣椒油、醋、花生粉是擔擔麵的重要靈魂。何老闆說,吃擔擔麵的「秘訣」就是麵一上桌,應快速地將麵與醬料充分地拌勻,如此才能從吃第一口擔擔麵到最後一口,還能有飽滿的醬料隨麵入口,絕對是「前後一致」喲!


擔擔麵


【材料】
細麵 1份
芝麻醬 1匙
花椒 1小匙
辣椒油 1/3匙
醋 1小匙
高湯 1/3碗
花生粉 1小匙
青蔥碎 適量

【作法】
1 起鍋將細麵煮熟備用。
2 將芝麻醬、花椒、辣椒油、醋、高湯依續放入碗裡後,再加入作法1的麵、花生粉、青蔥碎即可。






Read More...

麻辣、酸辣、香辣、芥辣


  辣之風情一式——麻辣



  川菜常用麻辣。麻辣無疑是最霸氣的一種辣。麻辣的主要調味料由漢源大紅袍花椒和著名的二金條幹辣椒構成,成味既麻且辣,色澤紅艷如火,廣泛使用於各種著名或不著名的菜肴中。麻辣味型有著冷熱菜的分別,冷菜中的麻辣由精鹽、白糖、醬油、紅油、香油、花椒面(油)調和而成,夫妻肺片和口水雞都在此列當中。熱菜之中,麻辣火鍋、麻辣燙、水煮魚、麻辣小龍蝦、毛血旺……聽著就讓人覺得辣氣直冒。



  推薦菜式:



  口水雞:這道口水雞選用的是烏雞,皮薄而肉嫩,吃到嘴裏,涼涼的,辣辣的,不是讓人大呼熱氣的那種辣,而是一絲絲漸漸滲入。菜裏的花生很香口,整道菜的口感又多了一層。



  水煮魚:地球人都知道的一道美味,也是記者的最愛,想著都饞。辣椒、花椒、隱在一片紅湯之中的魚片、豆芽、青瓜……搜索魚片的同時小心避開花椒,整個過程仿佛一場尋寶遊戲。





  辣之風情二式—— 香辣

  當“吃香的”遇到了“喝辣的”,就產生了“香辣”。提起香辣,不能不提的便是湘菜。位列八大菜係之一的湘菜素以香辣聞名,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為原料。那酸辣口味的特色涼菜、瓦罐燉出的野山菌和土雞、各式做法的板鴨和臘肉……想一想都會讓人食指大動。

  推薦菜式:

  剁椒魚頭:剁椒與新鮮的魚頭一起蒸,辣椒的香辣浸到魚肉裏,味道鮮美無比。吃完魚頭,將米飯或者麵條放到湯汁裏,一點都不浪費。

  尖椒皮蛋:青青的尖椒之下,靜靜躺著晶瑩的皮蛋,加上紅油的映襯,若干芝麻“徜徉”其間,望之已有食欲。入口鮮香微辣,用來做下酒菜極適合。

  香辣蝦:和香辣蟹一樣,都是香辣家族中的“代表人物”。辣味充分浸入到蝦內,配上蝦本身的清甜,一個字香,再一個字辣。



  石鍋蹄筋:本屬重慶菜,卻也是香辣家族的一員。蹄筋已然軟爛,卻同時保有韌性,口感不錯。





  辣之風情三式——酸辣



  酸辣的產生,大多和地理位置有關,比如雲貴,更比如東南亞地區,炎熱的自然氣候形成了其嗜酸辣的飲食文化特色。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南韓,並不算炎熱,可南韓人卻是酷愛酸酸辣辣的泡菜。而當辣與酸親密接觸後,不但開胃解膩,而且還多了一種柔柔的酸味相對減弱了辣的程度。



  至於酸辣的菜式,酸菜魚、酸辣粉……東南亞的酸辣菜就更多了,以泰國為例,其中聞名的酸辣菜式有冬蔭功湯、咖喱炒蟹、青紅咖喱海鮮和泰式檸檬蒸辣椒魚。其酸辣來源於多種調料。辣多來自泰國的朝天椒以及其他辣椒,酸則來自泰國檸檬,個小,味酸,帶有典型的東南亞味道。此外,常見的咖喱、檸檬葉、香茅等等,也為酸辣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薦菜式:



  酸菜魚:好的酸菜魚應該是魚肉細嫩,酸菜醇香,味道酸辣結合。



  娘惹雞:典型的東南亞菜式,入口酸酸甜甜的,些許辣味,很是開胃。





  辣之風情四式——芥辣

  日本人的飲食一向清淡,但偏偏喜愛食材原味的日本人卻對一味辣情有獨鍾,便是芥辣。芥辣味主要來自於山葵,又名綠芥末、青芥辣,取名綠芥末正是有意要與中國傳統的黃芥末區別開。兩者雖都有類似的沖和辣,但卻來自不同的植物。黃芥末是植物的種子,山葵則是植物的根。

  青芥辣有膏狀、粉狀和泥狀三種。泥狀的是將新鮮山葵洗凈後,用細眼刨茸器刮擦而成;粉狀的則要先用水調和靜放2至3分鐘以後才能使用,以便其刺激的辣嗆味和獨特的風味產生;膏狀的是成品,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像牙膏一樣,用時擠出即可。除了這三種之外,還有芥末油,也是芥辣味的來源之一。

  推薦菜式:

  青芥末蝦:蝦的清甜配上芥末的衝勁和辣勁,竟然很和諧。在芥末的作用下,蝦變得更加“惹味”。

Read More...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古代服飾:衣服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制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裏”(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制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 公和侯伯 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 和子男 夫人 從 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 從夫助 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 從夫助 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Read More...

古代服飾:皇上妻妾、服裝、稱呼


『皇上的妻妾』

皇后、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婦(婕妤、美人、才人 9)、八十一御女(寶林、御女、采女 27)。



*各朝代的嬪妃的階級各有不同,以上列舉遼。



『服飾』

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於對天地的崇拜。

*皇家:

1、質孫服: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2、蠶服:相當於周代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3、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4、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5、龍袍:這是專屬於皇帝的衣裳。自古以來習以「龍德」來象徵帝王,龍紋自然就成為帝王服裝的圖案了。


*官服:

1、品色服:古代不同顏色的官服,是區別官階高低的一項重要的指標。

2、補服: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繡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



3、金線繡圖: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鶴 錦雉 孔雀 雲雁 白鷴 鷺鷥 鸂鷘 鵪鶉 練雀
武官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馬


4、裲襠:一種無袖馬甲,多為軍人穿,後來民間也流行起來。

5、烏紗帽:由唐代襆頭演變而來的一種圓頂冠帽。


*男女皆可:

1、深衣: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長度大致在足踝間。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12幅,以應 12 個月。

2、寬衣博帶: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女:

1、襦裙(漢):一般的樣式是上襦短,僅及腰際,而下半身的裙子很長,會下垂到地。

2、繞襟衣:婦女大都會把腰身裹的緊緊的,還會多用一條綢布帶繫在腰際或束在臀部,這樣盤繞的衣襟才不至於鬆散。

3、背子: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

4、比甲: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

5、百疊千褶:裙子裙幅多在六幅以上,顏色較為鮮豔,有青碧綠藍以及杏黃。

6、月華裙:腰間的摺也越來越密,每一摺日益講究,都用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

7、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種以各色零星織錦料縫製成的服裝,因為色彩互相
交錯,像水田一般。

8、旗袍:將布料剪裁得十分貼身,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

9、披風:有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衣物,顏色多用紅色系。

10、滿襠褲、套褲:清末流行穿起褲子。

11、鳳仙裝:兩截式的衣服,上半身保有旗袍領口的式樣。下身的裙子輕巧俏麗,更方便行動。

12、秋田衣:是用各種碎面料拼接縫製而成,色彩豐富豔麗。

13、襦裙半袖: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



『頭髮』

1、披髮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髮式,古今皆有。

2、結髮式:古代男女都把頭髮盤在頭上,這是由於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而結髮。

3、辮髮式:辮髮也是古代流行的髮式,婦女編辮髮很常見,男子在商代和清代也有編辮髮的習慣。

4、旗頭:一種橫長形的髻式,是滿族婦女最常梳盤的髮型。

5、墮馬髻:其特點是下垂至肩背,側在一邊。據說梳著這種髮髻,加上愁眉、啼妝等妝飾,似剛從馬上摔下來,能增加婦女的嫵媚之態。

6、椎髻:它是因髮髻的造型,與木椎十分相似的緣故而命名,是數下垂試的髮髻。



『稱謂』

*自謙詞:

1、自己:在下、敝人、本人、草民、小民、。

2、官吏:末官、下官、微臣、卑職、屬下、末將。

3、婦女:奴家、妾身、小女子、

4、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長,以『家』稱呼,如:家父;比自己年幼,以『舍』稱呼,如:舍弟。

5、老人:老朽、老夫。

6、讀書人:晚生、小生。



*敬稱:

1、對皇帝:皇上、聖駕、天子、陛下。

2、對太子、親王、公主、諸侯:殿下。

3、對將士:麾下。

4、對皇太后、皇后、其餘嬪妃:以『娘娘』稱呼。

5、對比自己官職較高者:以『大人』稱呼。

6、對顯貴者、對你:閣下。

7、對他人的家人:以『令、尊、賢』稱呼,如:令兄。

8、妻子對丈夫:相公。

9、對去世的人:以『先』稱呼。



*皇帝專用:

1、對信任的大臣:卿、愛卿。

2、自稱:朕。



*皇宮用語:

1、皇太后:哀家。

2、皇后、嬪妃、皇上子嗣:本宮。

3、太子、諸侯:孤、寡人。

4、太監:奴才。

5、宮女:奴婢。

Read More...

古代服飾:十二章紋

皇帝龍袍上繡有十二章紋按照順序是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十二章紋。

日、月、星

取其光明照臨,如三光之耀普照天下,皇恩浩蕩。
「日」是紅色裡面有一個三足鳥,也叫太陽鳥,那紅色的圓圈象徵著太陽,它的涵義就是皇權受命於天上,賜萬物與生命。
「月」是白色的圓圈,裡面有一個玉兔在搗月,它象徵著皇權被賜予了陰德,滋潤人間,陰陽平衡。
「星辰」是一個三角形的圖案,也有五角的,通常是三角的,它代表著萬物必須遵循天體的變化,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順應天理,昌明政治。




取其鎮重,象徵天子使江山穩固,社稷平安。
穩重的「山」型,代表著皇權的穩重。



取其善變化,象徵人君處事靈活,隨機應變。
「龍」是兩條,一條是升龍,一條是降龍,就是上下相對的兩條龍。它代表應變,它昭示著皇權必須審時度勢,應變自如,順和民意。

華蟲

雉也。表示帝王有文采。
華蟲」這一章紋就是一個錦雞鳥的形像,這個鳥的形像通常代表文采華麗,提倡文制,倡化教育。

宗彝

宗廟之祭器,有帝王不忘祖宗之意。
「宗彝」是兩個動物的形象,一個是像獅子,一個是像猴子,兩個都是獸中之王,一個是園中之王,這兩個動物代表,大智大勇,保護社稷,代表忠孝。


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潔,象徵帝王品行冰清玉潔。



取其明,火焰向上,有按上天意願辦事之意。

粉米

聚若米形,取其潔白養人,有重視農桑之意。
「粉米」代表糧食,民以食為天,民眾豐衣足食,有這樣一層涵義。



金斧形,白刃而鞏黑,象征天子臨事能決,處政果斷。
「黼」,黼是一把白色的斧頭,它代表果斷。



兩己相背,謂君臣相濟,背惡向善之意。
「黻」,黻也象個弓字形,兩個相對,一白一黑,代表皇帝必須善惡分明,必須明辨是非。


影片有圖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0/19/n2301963.ht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