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盛唐文物故事:胡腾美人何处来

盛唐文物故事:胡腾美人何处来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相传杨贵妃爱穿胡服、善跳胡旋舞,唐玄宗为之倾倒。胡旋舞发展至唐代,可谓风靡一时,白居易的《胡旋女》中就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圈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胡旋舞之源从来众说纷纭,一般相信源自一个神秘的民族——粟特人。

  善舞的民族

  在那盛唐之世,粟特乐器演奏和舞蹈是当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言道乐府歌诗一直与歌舞、乐曲密切相关,记有健舞曲和软舞曲,都与西域舞蹈有关:“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和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

  健舞和软舞之名已不可考,其中所录胡旋、胡腾和凉州舞,则与凉州有关,普遍相信是粟特人的舞蹈。唐大历年间十大才子之一李端,时在洛阳见有胡腾舞,因作《胡腾儿诗》,诗云:“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所形容的“凉州儿”很可能就是粟特人。

  然我们对粟特人的传统文化、宗教思想所知原来少得可怜。他们留下的文物不多,一直以来只能从这些中原艺文资料中追踪他们星星点点的影子。

  信仰祆教

  人说粟特人信仰祆教,是唐代著名的三夷教之一,他们在中国设立教坛,举行拜火仪式,故人称拜火教。人们一直以为,祆教尚天葬,可是1999年虞弘墓石椁出土,为祆教研究带来了新冲击。祆教既尚天葬,又何需棺椁?是受中原葬送文化的影响?还是我们对祆教所知太少?

  人说粟特人的形象特征一如古代中亚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虞弘墓石椁上的画像人物以粟特人占大多数,的确是这种打扮,可是其中好些人物,穿著特殊的未见过的服装。

  安、史都是族人

  我们所知的粟特人大概是以经商闻名的中亚民族,又称昭武九姓,包含康、安、史等九个姓氏,实际上是九个国家,到中国后往往以国为姓。魏晋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他们的踪迹,主要是从事丝绸之路的长途贸易。

  隋朝时,他们往往充当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人的顾问,在军事掠夺之后进行商业活动。唐朝时期,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他们陆续向中国移民,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

  虞弘墓石椁是香港文化博物馆“走向盛唐”文物展的重要展品,它究竟是揭示历史实况,还是掀起更多的迷?也许,曾经一度风华绝代的粟特胡舞,早被李端一语成谶:“丝桐忽奏一曲尽,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黄咏诗

Read More...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三)[摘选]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三)[摘选]

作者:吴玉贵

原刊《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来人与唐代音乐舞蹈

胡旋舞传入唐朝之后,在宫廷内外盛行一时。8世纪初年,武延秀在安乐公主宅中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武延秀]。玄宗朝名将昭武九姓胡人安禄山肥硕异常,腹垂过膝,需两人挽扶,才能行步,但是禄山也以善舞胡旋著称,“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旧唐书》卷二 ○○《安禄山传》]。元稹、白居易都有吟诵“胡旋舞”的诗歌,据白居易诗,杨贵妃也擅长表演胡旋舞:[“胡旋女”,《白居易集笺校》卷三“讽谕”,第1 册,第161-162页。]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诗人在这里将胡旋舞的故乡“康国”当成了“康居”[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第69页。]。诗中以转蓬、车轮、旋风等比喻,突出强调了胡旋舞疾速旋转的特点。元稹在“胡旋女”诗中也称“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翕笪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全唐诗》卷四一九]与白居易对胡旋舞特点的描述正相契合。段安节《乐府杂录》称:“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据宛委山堂本《说郛》引]《新唐书》也称“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当代学者据考古资料,认为“毬”应为“毯”之误[要参见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但似乎也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证据。

如果说见于记载舞胡旋者多为青年女子的话,胡腾舞则多由少年男子表演。从舞蹈名称即可知,胡旋舞以 “旋转”为特点,而胡腾舞的特色则是“腾跃”。8世纪诗人李端在诗中描述了一位“肌肤如玉鼻如锥”的胡人少年舞者表演胡腾舞的情形。舞者身穿桐布轻衫,头戴珠帽,披葡萄纹长带,在舞蹈之前跪在帐前以“胡语”(本音语)向观众致词,然后开始轻健敏捷的舞蹈,“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胡腾儿”,《全唐诗》卷二八四]除了俯仰腾跃,环行急蹴等刚猛雄健的形体动作外,还伴有扬眉动目、顾眄流盼等丰富的面部表情。同时代诗人刘言史的描述,可以更加深对胡腾舞的了解。“石国胡儿人见少,蹈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全唐诗》]更鲜明地突出了这种舞蹈腾跃刚劲的特点。

刘言史在诗中明谓舞胡腾者为“石国小儿”,表明石国至少是唐朝胡腾舞的输入国之一。唐代由石国传入的舞蹈还有“柘枝舞”,较之胡旋、胡腾,唐人对柘枝舞的记载更多,今天对它的了解也就更详细一些。舞柘枝者多为青年女子,舞者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踩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婉转绰约,轻盈飘逸,金铃丁丁,锦靴沙沙,“来复来兮飞燕,去复去兮惊鸿”,当曲尽舞停时,舞者罗衫半袒,犹自秋波送盼,眉目注人。柘枝舞艺术境界高超,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引起了唐朝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兴趣和爱好,除了史传外,唐朝诗人刘禹锡、薛能、张祜、白居易、沈亚之、卢肇等都写过有关柘枝舞的诗歌[参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流行地区遍布今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参见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

最可值得注意的是,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献乐时,《唐会要》称骠国乐“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唐会要》卷三三“南蛮诸国乐”]可知柘枝舞在9世纪初年已被目为“中国柘枝舞”。上引白居易“胡旋女”诗中称“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同一时期胡旋舞在中原也已经相当常见,而且与新传入者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诗人以“中原自有”的“胡旋舞”与“胡旋女”所舞新传入的“胡旋舞”相区别。9世纪时,“柘枝舞”和“胡旋舞”分别被冠以“中国”或“中原”,表明经过一个世纪之后,早先传入的外来舞蹈在唐朝人心目中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至少与新近传入的外来舞蹈有了显著的差别。

见于唐朝载籍的外来音乐、舞蹈家,多为中亚昭武九姓胡人。此仅举数例,以概其余。

曹国胡人曹保保祖孙三代,均为琵琶名手,在唐朝声名最著。段安节载,贞元中(785-805年)有曹保保,子善才,孙曹纲,世代传承琵琶技艺。曹纲善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时人裴兴奴长于拢,“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曹善才与曹纲,又见于唐人诗歌吟咏。白居易“琵琶引”序中称,元和十一年(816年),在九江任司马时,夜闻舟中弹琵琶者,“有京都声”,经询访,知其人原为长安娼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此曹善才,应即曹保保之子[《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二,第2册,第685。朱金城“笺” 引元稹“琵琶歌”在“曹穆”下自注云“二善才姓”,称善才“盖当时曲师之称”。《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第199页亦称“善才乃乐人职名,非名字。” 又,此穆善才也应是来自中亚穆国的胡人音乐家。]。李绅曾作“悲善才”诗,序中称穆宗时(821-824年)赐宴曲江,曹善才等20人备乐。诗中追叙曹善才弹奏时的情形称:[《全唐诗》卷四八一;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

翠蛾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

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

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磋切。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

此时奉诏侍金銮,别殿承恩许召弹。三月曲江春草绿,九霄天乐下云端。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

日曛尘暗车马散,为惜新声有余叹。

“紫髯”、“胡雁”,暗示了供奉曹善才的胡人背景。善才之子曹纲(或作曹刚)也是非常有名的琵琶艺人。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在长安观赏曹刚演奏,作“听曹刚弹琵琶兼示重莲”诗,称“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白居易集笺校》]“胡啼番语”云云,更是明确地指出了曹氏祖孙的种族。薛逢将曹刚琵琶誉为神仙才能听到的天上“玉都殊音”[“听曹刚弹琵琶”,《全唐诗》],而刘禹锡则将聆听曹刚琵琶作为人生的最高享受,声称“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曹刚”,《全唐诗》卷三六五]唐代曹姓以琵琶著称者还有女琵琶师曹供奉、曹触新、曹者素等人[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康昆仑也是著名的琵琶艺人。段安节称康昆仑为贞元中琵琶第一手,并记载了长安祈雨,康昆仑与僧人在天门街“斗声乐”的故事[《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除了弹奏外,康昆仑还兼善作曲,他曾将凉州曲改编为琵琶演奏曲 [《新唐书》卷二二《音乐志》]。

来唐外国人中,也有以歌唱著称于世者。《卢氏杂说》称元和年间(806-820年)从事歌唱的乐人有米国胡人米嘉荣,歌曲之妙,当时无出其右[《太平广记》卷二○四“米嘉荣”条引]。刘禹锡在“与歌者米嘉荣”诗中称“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全唐诗》三六五,第11册,第4116页。原注称一作:“一别嘉荣三十载,忽闻旧曲尚依然。如今世俗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少年。”又,《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作:“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于今后辈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米嘉荣之子米和,咸通年间(860-874年)以弹琵琶称,“申旋尤妙”[《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与曹保保家族一样,也是世代以音乐技能供奉朝廷。

来源:欧亚学研究

Read More...

唐诗中的“胡旋舞”、“胡腾舞”与“拓枝舞”

唐诗中的“胡旋舞”、“胡腾舞”与“拓枝舞”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诗中的“胡旋舞”、“胡腾舞”与“拓枝舞”

作者:王虹 转贴自:《舞蹈》

唐代汇聚了南北朝三百年乐舞资源,呈现在中国乐舞历史长河中的是一个光彩灿烂的音乐盛世。唐代乐舞的繁荣,是外来乐舞文化与汉族传统乐舞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唐代乐风中“具范兼容”的大家风范,构成了大唐多元的乐舞文化局面。在多元乐舞文化中,西域乐舞是外来乐舞中的一枝奇葩,在隋唐宫廷燕乐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商业交流一直未有间断。经由丝绸之路的西域乐舞对中原的传播,至汉末,京都贵戚“尚胡”风气已成为一种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康国乐等西域乐舞陆续传入中原。唐时,西域乐舞更是风行一时。这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王建《凉州行》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元稹《法曲》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忧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些诗作生动地反映了胡乐新声风靡中原的盛况。但凡提到“胡人”的乐舞,历史上一般都指的是西北方少数民族的乐舞。

唐诗作为一种文献史料,其反映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其中有大量的诗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乐舞活动,广为传播的西域乐舞在唐诗里也留下了生动而形象化的记载。把唐诗作为一种文献来看待,虽然不像史书的记载那么准确,但其中也会保留有相当的社会乐舞信息,并且,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给人展开丰富联想空间的特点,也会使我们对西域乐舞的特点及其传播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象。

唐代胡舞风行。人们按照胡舞的不同风格特点,将流传在宫中、贵族士大夫家中及民间的各种胡舞,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这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健舞”、“软舞”所包括的胡舞,以“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最为著称。

“胡旋舞”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胡旋女》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鼓声的伴奏下翩然旋转的胡旋女形象。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这几个西域国家都属于隋唐时期西域粟特人“昭武九姓”。所谓“昭武九姓”,是指隋唐时期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一带的九乡如玫权,普遍的说法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康国乐”就已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但“胡旋舞”的盛行,却是在唐代天宝年间。

“胡旋舞”的表演非常具有特色,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诗作《胡旋女》,著名诗人元稹也写有《胡旋女》一诗,在诗中,诗人对“胡旋舞”的伴奏音乐和舞容舞态也作有相当精彩的描写:“蓬断双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笪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旋舞“逐星掣电、回风狂舞”的精彩表演。另在《新唐书·五行志二》中也有记载:“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宫廷“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康国乐”舞蹈“急转如风”就是“胡旋舞”。可见,“轻快地旋转”构成了胡旋舞的主要风格与特色。

“胡旋舞”在唐代的盛行,其表演者有各个阶层的人。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史安禄山、贵戚武延秀(武则夭的侄子,安乐公主的丈夫)都是舞“胡旋”的能手,这在史书中以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中都有反映。对西域乐舞的出色表演,使这些人具有特殊的身份而受到统治者的宠爱。

“胡腾舞”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在唐代,“胡腾舞”也盛极一时。对于“胡腾舞”的情态,唐诗中有两篇作了相当集中的描写。其一篇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毅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另一篇是李端的《胡腾儿》诗:“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以上两首诗中,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其表演节奏“急蹴”,而动作以蹲、踏、跳、腾为主。其伴奏音乐有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别是,舞姿不同,一个是“腾”急蹴的跳腾;一个是“旋”,飞速的旋转。另外,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石国胡儿人少见”句,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胡腾舞”的原生地是石国。

“胡腾舞”在中原传播的最早记录,目前没有发现。北齐(公元550-577年)墓出土过两个舞蹈瓷壶,一个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有五人组成的乐舞场面,乐舞人都是高鼻深目,身穿胡服的西域人。另一个传世的北齐瓷壶,也有一组乐舞图,卷草纹中有七个西域乐舞人像。这两个壶上舞人的舞姿,都具有“胡腾舞”的某些特点。

“拓枝舞”鼓中起舞

“拓枝舞”也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史载:“石(国),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时,汉大宛北鄙也。”据向达先生考证,“拓枝舞”是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的。唐代拓枝舞属“健舞”类,屈拓枝则属“软舞”类。

唐人的诗篇中有很多描写“柘枝舞”的佳句。这些诗作常常写到动人的鼓声,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柘枝》初出鼓声招”;“大鼓当风舞《拓枝》”等等:充分证明“拓枝舞”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在张枯《观杨瑗<拓枝>》中有“缓遮檀口唱新词”之句,由此可知“拓枝舞”表演间有歌唱的段落。

“拓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还有儿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拓枝》不属“健舞”类,而属“软舞”类。

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

西域乐舞在中原不断的流传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人们对西域乐舞的种类与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西域各地区乐舞风格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唐代胡舞的风行,使人们能够将“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按照乐舞的风格特点进行区别,这从以上提到的一些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另外,有关西域乐舞的流行,其表演者,唐诗中反映诸如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史安禄山、贵戚武延秀(武则天的侄子,安乐公主的丈夫)这些上层人物都是舞“胡旋”的能手,那么,西域乐舞在社会音乐歌舞活动中的流行也是可想而知的。

唐诗中“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的生动描写,为我们了解西域乐舞的风格特点展开了一幅幅美妙而生动的画面,以文学的角度揭开胡乐新声风靡中原的一角,同时,对我们认识唐代不同种类西域乐舞的风格和传播得到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艺术形象。

Read More...

俏丽明快的“拓枝舞”

俏丽明快的“拓枝舞”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西安发现的唐代“拓枝舞”石刻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Read More...

急如旋风的“胡旋舞”

急如旋风的“胡旋舞”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西安发现的唐代石刻“胡旋舞”图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间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之说。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康国乐》部,「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舞蹈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唐诗描写该舞旋转美姿如回雪飘飖,似蓬草飞转,像羊角旋风,若奔车轮盘。纵横腾踏应弦鼓,千匝万转不停歇。旋转舞动之急速,致使观众难分背与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画伎乐天急转如风的舞姿图,以及宁夏盐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风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圈转」,由此可见,《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风靡一时。至今中亚一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

  唐代除专门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杨贵妃、安禄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Read More...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

回族在线论坛 » 回族历史 »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是从中亚诸国(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带)传入,唐代这三种舞蹈在中国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扬州、江苏、四川等早期回族先民聚居地均有风行,但随着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对回族影响的逐渐加深(不提倡歌舞),以及回族大分散居住格局的形成,这些曾风靡一时的西域舞蹈文化没有得以很好的传承。如今这类舞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我国新疆地区还在跳。刚毅奔放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唐代,风靡一时。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唐诗描述“胡腾舞”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以「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的诗句,描写空转和快节奏的繁复舞步。李瑞的《胡腾儿》诗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句,描写舞者表情生动,舞动激烈,以快速的腾踏舞步,环绕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种舞姿的变化等等。





西安东郊出土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于毯子上,扬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腾跳后,刚刚落地的姿态。史家认为这与唐诗描写的《胡腾舞》颇有相似之处。
  胡腾舞扁壶,此壶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的一座墓葬中,扁体,圆口,细颈,肩有双系钮,通体施黄釉,模制。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钹,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
  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

  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这两种造型制造方便。但是马背民族和与骆驼为伴的人们,所用酒器却多为扁体,这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缘故。在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上述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具有西域风情的扁壶在中原地区出现,正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而范粹身为凉州刺史,辖地正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他喜欢使用扁壶,也是不足为怪。据知,美国纽约的赫曼(Hartman)伉俪也收藏有这样一件釉陶扁壶,图案与安阳出土的四件扁壶相同。



胡舞图
作者抓住了舞蹈动态中最优美的一瞬,使挥袖旋转的舞姿凝固下来。舞者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须,其形象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长相。

来源:中国壁画


Read More...

中國女性內衣演變—從漢唐到明清

http://www.wishdaemon.com/forum/archiver/?tid-2121.html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b]漢:抱腹、心衣[/b]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b]魏晉:(十六國):兩當[/b]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b]唐代:訶子[/b]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紮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 “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b]宋代:抹胸[/b]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b]元代:合歡襟[/b]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b]明代:主腰[/b]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b]清代:肚兜[/b]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于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b]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b]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Read More...

唐裝──介紹中國傳統服飾

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8/5/4/47594b.html


【人民報消息】在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繫在腋下。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見上圖),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 畫帛",通常由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唐代紡織物以絲綢為主,以川蜀、江南和河南河北三大產區最著名。蜀中錦彩,吳越異樣紋綾沙羅,河南北沙綾,都為珍品。




唐代絲綢不僅色澤華麗,花紋圖案也活潑秀美。鳥中鸞鳳、孔雀、鸚鵡、鴛鴦、戴勝,經常反映到婦女衣裙織繡印染上,還間雜蜂、蝶、蛾子、蜻蜓等昆蟲。獸物中則獅子、麒麟、虎豹、板角鹿、駱駝等都應用作重色彩錦主題圖案。花木中雖以牡丹為主,纏枝、交枝、小簇草花,都綜合使用,賦予變化,秀美富麗。由雪花放射式作成的團花、十字形圖案和方勝圖案,也有應用。




盛唐以後,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服裝。穿著這種服裝,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人婦女戴花冠很多,花冠有多種式樣,多為羅帛製成。後流行戴真花。唐代牡丹盛行,本圖婦女梳高髻、戴牡丹花冠。





半臂--襦裙是初唐時期婦女的主要服式。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繫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裡面。

唐代衣著絲綢加工大致有五六種:一為彩錦,五色具備織成花紋,最常見的是成都織小團窠錦,多用於衣領邊沿裝飾或"半臂"。二為特種宮錦,有對雉、門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奇麗。第三種是刺繡,有五色彩繡和金線繡。第四是泥金銀繪,即是用金銀粉畫在衣裙材料上。第五種為印染,分彩色套染及單色染。

Read More...

中國古代服飾網站

中國古代服飾 + 族群地方服飾
http://www.artx.cn/artx/mingsu/list_0_1.html

華漢文化會館 (www.hanchinese.net/forum) » 漢服知識討論
http://www.hanchinese.net/forum/forumdisplay.php?fid=6

普通論壇 » 歷史的天空
http://www.wishdaemon.com/forum/archiver/?fid-18.html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
http://fashion.zzti.edu.cn/college.aspx?pid=1&&numid=1401


回族在線論壇
http://www.huizucn.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