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三)[摘选]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文化史 对外文化交流编(三)[摘选]

作者:吴玉贵

原刊《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来人与唐代音乐舞蹈

胡旋舞传入唐朝之后,在宫廷内外盛行一时。8世纪初年,武延秀在安乐公主宅中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武延秀]。玄宗朝名将昭武九姓胡人安禄山肥硕异常,腹垂过膝,需两人挽扶,才能行步,但是禄山也以善舞胡旋著称,“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旧唐书》卷二 ○○《安禄山传》]。元稹、白居易都有吟诵“胡旋舞”的诗歌,据白居易诗,杨贵妃也擅长表演胡旋舞:[“胡旋女”,《白居易集笺校》卷三“讽谕”,第1 册,第161-162页。]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诗人在这里将胡旋舞的故乡“康国”当成了“康居”[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第69页。]。诗中以转蓬、车轮、旋风等比喻,突出强调了胡旋舞疾速旋转的特点。元稹在“胡旋女”诗中也称“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翕笪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全唐诗》卷四一九]与白居易对胡旋舞特点的描述正相契合。段安节《乐府杂录》称:“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据宛委山堂本《说郛》引]《新唐书》也称“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当代学者据考古资料,认为“毬”应为“毯”之误[要参见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但似乎也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证据。

如果说见于记载舞胡旋者多为青年女子的话,胡腾舞则多由少年男子表演。从舞蹈名称即可知,胡旋舞以 “旋转”为特点,而胡腾舞的特色则是“腾跃”。8世纪诗人李端在诗中描述了一位“肌肤如玉鼻如锥”的胡人少年舞者表演胡腾舞的情形。舞者身穿桐布轻衫,头戴珠帽,披葡萄纹长带,在舞蹈之前跪在帐前以“胡语”(本音语)向观众致词,然后开始轻健敏捷的舞蹈,“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胡腾儿”,《全唐诗》卷二八四]除了俯仰腾跃,环行急蹴等刚猛雄健的形体动作外,还伴有扬眉动目、顾眄流盼等丰富的面部表情。同时代诗人刘言史的描述,可以更加深对胡腾舞的了解。“石国胡儿人见少,蹈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全唐诗》]更鲜明地突出了这种舞蹈腾跃刚劲的特点。

刘言史在诗中明谓舞胡腾者为“石国小儿”,表明石国至少是唐朝胡腾舞的输入国之一。唐代由石国传入的舞蹈还有“柘枝舞”,较之胡旋、胡腾,唐人对柘枝舞的记载更多,今天对它的了解也就更详细一些。舞柘枝者多为青年女子,舞者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踩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婉转绰约,轻盈飘逸,金铃丁丁,锦靴沙沙,“来复来兮飞燕,去复去兮惊鸿”,当曲尽舞停时,舞者罗衫半袒,犹自秋波送盼,眉目注人。柘枝舞艺术境界高超,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引起了唐朝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兴趣和爱好,除了史传外,唐朝诗人刘禹锡、薛能、张祜、白居易、沈亚之、卢肇等都写过有关柘枝舞的诗歌[参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流行地区遍布今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参见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

最可值得注意的是,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献乐时,《唐会要》称骠国乐“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唐会要》卷三三“南蛮诸国乐”]可知柘枝舞在9世纪初年已被目为“中国柘枝舞”。上引白居易“胡旋女”诗中称“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同一时期胡旋舞在中原也已经相当常见,而且与新传入者有了一定的区别,所以诗人以“中原自有”的“胡旋舞”与“胡旋女”所舞新传入的“胡旋舞”相区别。9世纪时,“柘枝舞”和“胡旋舞”分别被冠以“中国”或“中原”,表明经过一个世纪之后,早先传入的外来舞蹈在唐朝人心目中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至少与新近传入的外来舞蹈有了显著的差别。

见于唐朝载籍的外来音乐、舞蹈家,多为中亚昭武九姓胡人。此仅举数例,以概其余。

曹国胡人曹保保祖孙三代,均为琵琶名手,在唐朝声名最著。段安节载,贞元中(785-805年)有曹保保,子善才,孙曹纲,世代传承琵琶技艺。曹纲善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时人裴兴奴长于拢,“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曹善才与曹纲,又见于唐人诗歌吟咏。白居易“琵琶引”序中称,元和十一年(816年),在九江任司马时,夜闻舟中弹琵琶者,“有京都声”,经询访,知其人原为长安娼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此曹善才,应即曹保保之子[《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二,第2册,第685。朱金城“笺” 引元稹“琵琶歌”在“曹穆”下自注云“二善才姓”,称善才“盖当时曲师之称”。《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第199页亦称“善才乃乐人职名,非名字。” 又,此穆善才也应是来自中亚穆国的胡人音乐家。]。李绅曾作“悲善才”诗,序中称穆宗时(821-824年)赐宴曲江,曹善才等20人备乐。诗中追叙曹善才弹奏时的情形称:[《全唐诗》卷四八一;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

翠蛾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

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

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磋切。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

此时奉诏侍金銮,别殿承恩许召弹。三月曲江春草绿,九霄天乐下云端。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

日曛尘暗车马散,为惜新声有余叹。

“紫髯”、“胡雁”,暗示了供奉曹善才的胡人背景。善才之子曹纲(或作曹刚)也是非常有名的琵琶艺人。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在长安观赏曹刚演奏,作“听曹刚弹琵琶兼示重莲”诗,称“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白居易集笺校》]“胡啼番语”云云,更是明确地指出了曹氏祖孙的种族。薛逢将曹刚琵琶誉为神仙才能听到的天上“玉都殊音”[“听曹刚弹琵琶”,《全唐诗》],而刘禹锡则将聆听曹刚琵琶作为人生的最高享受,声称“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曹刚”,《全唐诗》卷三六五]唐代曹姓以琵琶著称者还有女琵琶师曹供奉、曹触新、曹者素等人[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康昆仑也是著名的琵琶艺人。段安节称康昆仑为贞元中琵琶第一手,并记载了长安祈雨,康昆仑与僧人在天门街“斗声乐”的故事[《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除了弹奏外,康昆仑还兼善作曲,他曾将凉州曲改编为琵琶演奏曲 [《新唐书》卷二二《音乐志》]。

来唐外国人中,也有以歌唱著称于世者。《卢氏杂说》称元和年间(806-820年)从事歌唱的乐人有米国胡人米嘉荣,歌曲之妙,当时无出其右[《太平广记》卷二○四“米嘉荣”条引]。刘禹锡在“与歌者米嘉荣”诗中称“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全唐诗》三六五,第11册,第4116页。原注称一作:“一别嘉荣三十载,忽闻旧曲尚依然。如今世俗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少年。”又,《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作:“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于今后辈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米嘉荣之子米和,咸通年间(860-874年)以弹琵琶称,“申旋尤妙”[《乐府杂录》“琵琶”,《说郛三种》]。与曹保保家族一样,也是世代以音乐技能供奉朝廷。

来源:欧亚学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