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胡旋舞”、“胡腾舞”与“拓枝舞”
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诗中的“胡旋舞”、“胡腾舞”与“拓枝舞”
作者:王虹 转贴自:《舞蹈》
唐代汇聚了南北朝三百年乐舞资源,呈现在中国乐舞历史长河中的是一个光彩灿烂的音乐盛世。唐代乐舞的繁荣,是外来乐舞文化与汉族传统乐舞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唐代乐风中“具范兼容”的大家风范,构成了大唐多元的乐舞文化局面。在多元乐舞文化中,西域乐舞是外来乐舞中的一枝奇葩,在隋唐宫廷燕乐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商业交流一直未有间断。经由丝绸之路的西域乐舞对中原的传播,至汉末,京都贵戚“尚胡”风气已成为一种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康国乐等西域乐舞陆续传入中原。唐时,西域乐舞更是风行一时。这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王建《凉州行》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元稹《法曲》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忧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些诗作生动地反映了胡乐新声风靡中原的盛况。但凡提到“胡人”的乐舞,历史上一般都指的是西北方少数民族的乐舞。
唐诗作为一种文献史料,其反映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其中有大量的诗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乐舞活动,广为传播的西域乐舞在唐诗里也留下了生动而形象化的记载。把唐诗作为一种文献来看待,虽然不像史书的记载那么准确,但其中也会保留有相当的社会乐舞信息,并且,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给人展开丰富联想空间的特点,也会使我们对西域乐舞的特点及其传播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象。
唐代胡舞风行。人们按照胡舞的不同风格特点,将流传在宫中、贵族士大夫家中及民间的各种胡舞,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这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健舞”、“软舞”所包括的胡舞,以“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最为著称。
“胡旋舞”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胡旋女》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鼓声的伴奏下翩然旋转的胡旋女形象。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这几个西域国家都属于隋唐时期西域粟特人“昭武九姓”。所谓“昭武九姓”,是指隋唐时期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一带的九乡如玫权,普遍的说法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康国乐”就已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但“胡旋舞”的盛行,却是在唐代天宝年间。
“胡旋舞”的表演非常具有特色,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诗作《胡旋女》,著名诗人元稹也写有《胡旋女》一诗,在诗中,诗人对“胡旋舞”的伴奏音乐和舞容舞态也作有相当精彩的描写:“蓬断双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笪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旋舞“逐星掣电、回风狂舞”的精彩表演。另在《新唐书·五行志二》中也有记载:“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宫廷“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康国乐”舞蹈“急转如风”就是“胡旋舞”。可见,“轻快地旋转”构成了胡旋舞的主要风格与特色。
“胡旋舞”在唐代的盛行,其表演者有各个阶层的人。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史安禄山、贵戚武延秀(武则夭的侄子,安乐公主的丈夫)都是舞“胡旋”的能手,这在史书中以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中都有反映。对西域乐舞的出色表演,使这些人具有特殊的身份而受到统治者的宠爱。
“胡腾舞”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在唐代,“胡腾舞”也盛极一时。对于“胡腾舞”的情态,唐诗中有两篇作了相当集中的描写。其一篇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毅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另一篇是李端的《胡腾儿》诗:“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以上两首诗中,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其表演节奏“急蹴”,而动作以蹲、踏、跳、腾为主。其伴奏音乐有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别是,舞姿不同,一个是“腾”急蹴的跳腾;一个是“旋”,飞速的旋转。另外,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石国胡儿人少见”句,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胡腾舞”的原生地是石国。
“胡腾舞”在中原传播的最早记录,目前没有发现。北齐(公元550-577年)墓出土过两个舞蹈瓷壶,一个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有五人组成的乐舞场面,乐舞人都是高鼻深目,身穿胡服的西域人。另一个传世的北齐瓷壶,也有一组乐舞图,卷草纹中有七个西域乐舞人像。这两个壶上舞人的舞姿,都具有“胡腾舞”的某些特点。
“拓枝舞”鼓中起舞
“拓枝舞”也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史载:“石(国),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时,汉大宛北鄙也。”据向达先生考证,“拓枝舞”是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的。唐代拓枝舞属“健舞”类,屈拓枝则属“软舞”类。
唐人的诗篇中有很多描写“柘枝舞”的佳句。这些诗作常常写到动人的鼓声,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柘枝》初出鼓声招”;“大鼓当风舞《拓枝》”等等:充分证明“拓枝舞”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在张枯《观杨瑗<拓枝>》中有“缓遮檀口唱新词”之句,由此可知“拓枝舞”表演间有歌唱的段落。
“拓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还有儿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拓枝》不属“健舞”类,而属“软舞”类。
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
西域乐舞在中原不断的流传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人们对西域乐舞的种类与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西域各地区乐舞风格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唐代胡舞的风行,使人们能够将“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按照乐舞的风格特点进行区别,这从以上提到的一些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另外,有关西域乐舞的流行,其表演者,唐诗中反映诸如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节度史安禄山、贵戚武延秀(武则天的侄子,安乐公主的丈夫)这些上层人物都是舞“胡旋”的能手,那么,西域乐舞在社会音乐歌舞活动中的流行也是可想而知的。
唐诗中“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的生动描写,为我们了解西域乐舞的风格特点展开了一幅幅美妙而生动的画面,以文学的角度揭开胡乐新声风靡中原的一角,同时,对我们认识唐代不同种类西域乐舞的风格和传播得到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艺术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