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490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
唐代“胡腾舞”、“胡旋舞”与“拓枝舞”是从中亚诸国(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带)传入,唐代这三种舞蹈在中国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扬州、江苏、四川等早期回族先民聚居地均有风行,但随着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对回族影响的逐渐加深(不提倡歌舞),以及回族大分散居住格局的形成,这些曾风靡一时的西域舞蹈文化没有得以很好的传承。如今这类舞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我国新疆地区还在跳。刚毅奔放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唐代,风靡一时。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唐诗描述“胡腾舞”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以「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的诗句,描写空转和快节奏的繁复舞步。李瑞的《胡腾儿》诗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句,描写舞者表情生动,舞动激烈,以快速的腾踏舞步,环绕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种舞姿的变化等等。


西安东郊出土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于毯子上,扬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腾跳后,刚刚落地的姿态。史家认为这与唐诗描写的《胡腾舞》颇有相似之处。
胡腾舞扁壶,此壶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的一座墓葬中,扁体,圆口,细颈,肩有双系钮,通体施黄釉,模制。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钹,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
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
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这两种造型制造方便。但是马背民族和与骆驼为伴的人们,所用酒器却多为扁体,这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缘故。在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上述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具有西域风情的扁壶在中原地区出现,正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而范粹身为凉州刺史,辖地正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他喜欢使用扁壶,也是不足为怪。据知,美国纽约的赫曼(Hartman)伉俪也收藏有这样一件釉陶扁壶,图案与安阳出土的四件扁壶相同。

胡舞图
作者抓住了舞蹈动态中最优美的一瞬,使挥袖旋转的舞姿凝固下来。舞者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须,其形象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长相。
来源:中国壁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